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環保新知 綠建築及水資源保育指標


◎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處處可見綠建築概念,圖為設於其內的生態景觀池。
【本刊編輯部整理】響應減緩全球暖化,各國紛紛推行「綠建築」概念,希望在建築物的建造及使用能落實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的環保原則,並提供居住者舒適、健康又環保之居住環境。
在台灣,行政院內政部自民國90年起核定綠建築推動方案,其中明文規定全國大型新建築物必須符合綠建築規範,進行「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方向的環境評估,並明列包含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室內環境等九大指標。其中「水資源」及「基地保水」和水資源保育最相關。
綠建築「水資源」指標,即建築物的節水設計,包括使用節水器具:新式水龍頭與節水型水栓、兩段式馬桶、省水淋浴器具等,提昇廚房、浴室、水龍頭的用水效率;或設置雨水貯留供水系統等水資源再利用設備。
「基地保水」指標,則意指在建物基地內使用自然或人工土層以涵養水分及貯留雨水,如此達到促進大地發揮自然調節氣候功能,除改善生態環境,也可緩和都市環境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遇大雨時,更減低都市公共排水系統的負擔。一般以空地綠化、設置景觀池、或將車道、停車場、廣場等人工鋪面設計成透水鋪面或貯留滲水低地為常見做法。
民眾落實居家綠建築改善其實不難,只要針對家中設施或日常生活習慣做簡單調整,例如採用有省水標章的馬桶、洗衣機,更換省電燈泡,使用獲節能標章的電器,以電風扇和冷氣對流,家中適度綠化改善空氣品質,實行垃圾減量及資源分類等等,都是生活中舉手之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