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百人擦亮古民家 跨海移築挑戰多 義工全心投入建築重組作業



來自日本的一滴水紀念館義工隊成員為古宅重建不遺餘力



【實習記者陳偉翔淡水報導】淡水鎮公所於8月19日上午在淡水和平公園一滴水紀念館舉辦「百人擦亮古民家」活動,並於下午舉辦「古民家研討會」,來自日本神戶大學與專修大學的義工隊加緊趕工,期望能夠在10月份讓一滴水紀念館亮麗重現於世人眼前。

「一滴水紀念館」是以「飢餓海峽」著作聞名於世的日本文學巨擘水上勉,他的父親水上覺治在1915年親手建造的日式建築,在該建築進入百年之前,由神戶御藏社區與負責「日本古宅跨海移築」的神戶大學都市計畫博士邱明民合作,來台尋覓合宜地點,在淡水鎮長蔡葉偉的幫助下,決定移築至淡水。

日本作家水上勉在10歲時,曾因經濟因素寄養在寺廟中,日後感慨自己少年失學,捐出自己大量的藏書成立「若川一滴文庫」,取名一滴,傳說在一間寺廟裡面有一位小和尚將多餘的洗澡水隨意倒掉,老和尚知道後則對小和尚說:這些水如果澆在植物上,可能會開出很漂亮的花,所以說連一滴水都不應該浪費,一滴文庫的取名就在「一滴」的精神,意味著對萬物的「珍惜」。

跨海來台移築 緊密連結感情
負責「日本古宅跨海移築」的邱明民,在阪神大地震時,在神戶御藏社區協助災後重建,921震災後御藏社區居民來台協助災後重建工作更緊密連結了兩國人民的感情,得知古宅要移築,便懇求日人考慮「跨海」移築。

「一滴水紀念館」採用日本傳統建築工法,在結構上運用榫頭技術,完全不使用釘子,卻能具有高強度的支撐力,而其榫頭技術有12種接法,當建築體遭遇搖動之後,能使縫隙密合,或稍微加工、敲打之後,即可恢復原來的強度,採用此種技法是此棟古民家歷時久遠的主要因素。

木造建築經驗 來台異地重建
來自日本專修大學社會系3年級的尾田佳南子表示,自己是因為學校的必修課程「質化研究」要求的社會調查活動,才有機會參加「日本古民家移築台灣夢想苦力群」擔任義工協助重建古民家,在學校社會系教導「質化研究」的大矢根淳教授,在阪神大地震後協助災區重建,對於阪神大地震時的大火摧毀了許多木造房屋感到相當惋惜,便參與御藏社區居民協助日本香川縣居民「異地重建」一棟具有120年歷史的古宅,作為該社區的集會所,而有了對於木造建築的相關經驗,而她自己主修的是都市計畫,對於木造建築相當有興趣,於是積極向大矢根淳教授爭取來台擔任義工的機會。

一滴水紀念館 保存多樣文化
來自神戶大學建築系三年級的貫名智表示,畢業的學長邀請他一起到台灣來參與「日本御藏社區重建組織」義工隊,他指出,這種傳統木造建築即使在日本也是相當少見,可惜的是5年前拆解古民家時他尚未入學未能夠參與,如今很高興有這個寶貴的機會,也對台灣人的熱情好客感到印象深刻,相當期待「一滴水紀念館」跨海重建後的新面貌。

現場擔任翻譯的中野(服部)伍惠表示,她是立命館大學交換來台灣師範大學的學生,一邊修國語文學,並旁聽環境教育與社區營造的課程,自九十一年起就參與御藏社區的活動,擔任大小場合的翻譯,希望能夠替保存多樣文化盡一份心。





目前正在重建的一滴水紀念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