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的大牆面重新粉刷,鑲嵌上大家彩繪的陶板,呈現 社區的集體記憶;地面上也鋪上草皮,成了小型活動場所。 |
原本爬滿藤蔓的舊豬舍在屯山居民的整理下,變得十分乾淨。 |
屯山社區位於淡水最北邊,自民國95年起,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麗卿開始號召居民一起參與社區營造,針對社區中的實際需要,如里內人口老化、閒置空間多、部分地點環境雜亂等狀況,推動老人及兒童照護及綠美化等工作,7年來成果豐碩,屢獲各項社區評鑑優良的獎項肯定。
郭麗卿表示,社區有今天的美好成果要歸功與居民們同心參與社區內的公共事務,不但能實際解決社區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創意多多,如民國96年時,為了利用閒置的休耕農田推動社區地景,大家首次動起來籌備「淡水花海節」,不但綠美化社區環境,也吸引了許多外地民眾前來欣賞、觀摩,迄今社區居民已自發性的陸續組織了環保、健康、巡守及廚工等志工隊,並有多達200位志工一同從事社區服務。
分享成果凝聚向心力 精準目標一步一腳印
郭麗卿說,「社區是大家的!」要凝聚居民的向心力,就要讓大家參與,才能共享努力成果;如在社區推動「淡水花海節」時,也將活動以影像記錄下來,年底時將活動成果製成隔年的「社區月曆」送給居民,讓大家回憶共同努力的點滴,不但獲得許多迴響,也鼓勵居民繼續為社區付出。另外,社區營造也是急不得的,郭麗卿說,2年前,她發覺社區營造的目標應該要更「精準化」,並且重視居民的互動與反應,因為每個人對理想社區的概念及想法都不同,要達到共識,需要時間彼此溝通了解,所以她便將腳步放慢,一一拜訪社區民眾,讓大家暸解協會將推動的工作與目的,並廣邀相關專業人才、淡水區農會及文史工作者等,一同參與、提出意見來改善環境。
另外,如果單只為了有速成的「成績」而做的社區工作,一定無法永續推動,也因此,她也坦言,雖然屯山資源網絡健全,但許多社區建設與活動仍需仰賴政府經費補助,只可惜這幾年感受到政府單位的目標與地方不同,常不瞭解當地實際需求,卻要求立即的成果,所以社區常常難以順利申請到所需的經費。
古厝屋主陳杜珠、陳謝秀,在瞭解 協會整理古厝用意後,大方表達支持。 |
改造古厝豬舍變花園 陶板彩繪創社區記憶
去年在屯山社區居民的討論下,計畫將一間古厝及廢棄豬舍改造為一複合式空間,除了可展示社造展示成果,也提供居民泡茶、小型表演等等的活動空間,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即是陶板彩繪牆的集體藝術創作,除了美化空間,更成為社區人的共同記憶。郭麗卿說,有共識的計畫執行速度就很快,去年底提案決議後,上百位居民即開始分工合作,清理雜草、污泥、磚瓦等,其間還特地辦理講座邀耆老述說屯山的故事,今年9月也順利召集100個家庭來彩繪陶板,由屯山國小美勞老師分梯輔導陶板彩繪,創作出以屯山的人文、地景、產業、歷史為背景的美麗作品,最後完成的98片陶板,鑲嵌在重新粉刷過的古厝牆面上,拼成「GO!屯山」字樣,十分活潑、美觀,富含地方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古厝時,意外收集了一整房間的古早農具,且皆保存良好,在徵得屋主陳杜珠、陳謝秀的同意後,可望於日後於現地規劃為文物館加以展覽。
整合資源全方位照護 老人婦女兒童好幸福
不僅社區營造成果豐碩,屯山社區在各方面的福利與照顧也非常發達,郭麗卿表示,里內老人較多,如何關懷、鼓勵長輩、為其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動是社區居民的共同目標;而婦女、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也是大家關心的重點,因此協會特別感謝包括馬偕醫院、淡水區公所、淡水區衛生所、新北市教育局、屯山國小、華山基金會等機構,協助社區全方位照護這些重點關懷對象,也感謝包括馬偕醫院健康小站、關懷據點社區志工等的協助。郭麗卿說,現在社區內的老人照護包括:每週四舉辦老人共餐,辦理各項樂齡DIY、生活保健課程,並有健康志工紀錄長輩血壓,每月匯整給馬階追蹤、更新病歷資料;另外也開辦婦女、兒童及青少年學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