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學習型城市區域整合模式初探 ~ 以萬里區社區學習資源中心為例(上)


【本刊訊】由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所舉辦之「2012學習型城鄉推動策略學術研討會」於4月27、28日舉行,會中邀請多位學者專家發表專題演講及論文,其中萬里區野柳國民小學校長曾秀珠特別以新北市萬里區社區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探討學習型城市區域整合模式,獲得與會者廣大迴響,本刊特別委請曾校長授權與讀者分享。

前言及研究背景
近年來,有關城市發展的議題廣受矚目,其中以學習型城市(learning city)的理念與實務備受重視,然而我國建構學習型城市卻較為緩慢,根據聯合國統計數字顯示,世界城市人口從2003年至2030年將平均每年增長1.8%,未來勢必對各國與國際社會的發展構成挑戰,學習型城市的發展透過終身學習力量的發揮,將預備人們有效因應各種挑戰。目前台灣相關理論實務及論述明顯不足,有鑑於此,筆者以自身服務的工作場域為基礎,希望建構出適合我國國情且具有本土文化內涵的學習型城市,作為未來推動學習型城市政策之參考。

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與概念
學習型城市與學習社會、學習型組織三者關係密切:學習社會是個巨型概念,涵蓋了學習型城市的概念;學習社會理想的實現,有賴於學習型城市的發展;而學習型城市本身,亦為學習型組織的類型之一。
歸納國內外文獻,從本土性城市治理的面向,可提出四層次的營造策略:(一)願景目標:對學習型城市與區域的承諾與政策的實際行動計畫。(二)環境建置:1.整合學習資源,2.提供學習資訊,3.運用學習科技,4.強化市民參與,5.培育學習領導人才。(三)政策治理:安全、教育、文化、就業、資訊與永續。(四)城市風貌:友善關懷、個人成長、在地創造、全球開放的城市。期待透過學習型城市願景目標的承諾與計畫行動,藉由學習資源、資訊、科技,與市民參與和人才培育等環境建置,以及安全、教育、文化、就業、資訊與永續政府治理,達成友善關懷、個人成長、在地創造、全球開放的學習型城市風貌。
學習城市與區域整合呈現多元主體資源共享及協同合作的特質:從主體的來源範圍來看,不侷限於國家之內,更有國際間的合作互動;就主體的屬性來說,包括公司部門、營利或非營利等機構;從教育類型機構來看,涵蓋正規及非正規教育,顯示終身學習來源多元性;從單一的學習城市網絡,進而與外在的其他國內外組織有所交流及互動。
學習型城市與區域應以整合概念,連結區域內外多元的公私部門主體,以形成協同合作的網絡機制,而不是獨賴某單一部門。這其中包含各主體所擁有的資源整合,資源整合的目的在於資源的有效運用,避免重複、浪費及分配不均,進而逐漸發展具有實際功能的網絡。
在學習型城市的形成過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先導作用,提供基礎建設與設施,將企業服務精神導入政府部門,施政措施應公開透明,並以開放討論議題空間,給予市民參與公共政策規劃與執行機會,亦即形塑學習型政府,提升政府行政效率與效能、創新應變及治理能力。
(文:新北市萬里區野柳國民小學校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秀珠。此篇文章係經由本刊編輯節錄,分3期連續刊載,全文請參考「2012學習型城鄉推動策略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