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取得建設工程與環保平衡 紅樹林保育不可一知半解

【本刊訊】台灣民眾一向認知紅樹林為環境保育的自然生態重要棲地,需加以留存才可,但不同於東南亞國家有遼闊的水域供給紅樹林護育拓展全面的空間,台灣河川狹小短促,河口容易淤積潮間帶外移,導致紅樹林陸化,生態改變,反而造成紅樹林區自然物種減少,淡水河口的紅樹林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於淡水河上游居住的人口眾多,垃圾漂流物都會因紅樹林而停滯,導致山區的沙石經過雨水沖刷後,就會在淡水竹圍一帶沈澱累積,河口再經過歲月的淤積,河口河道於是逐漸縮小,碰到汎汛期時,陸上的河水就不容易排出導致內陸淹水,造成泥沙垃圾留在紅樹林。平時則因淤積潮水流不進,靠近岸邊的紅樹林,日久就開始陸化,生態受到改變,自然物種就減少。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水利署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所合作之一項研究指出,近年來由於淡水河口紅樹林大量擴增,將泥灘地轉變為森林,導致生活在開闊泥灘地的生物種如招潮蟹,鷸鴴科水鳥數量減少。該試驗希望透過適度疏伐紅樹林的方式,創造出泥灘地與潮溝、生態池等方式增加淡水河口濕地的棲地與物種多樣性。

該二單位從民國96年2月15日到4月30日完成棲地的營造,並且在紅樹林闢一永久性實驗區。
根據該項研究,棲地營造前後單純以鳥類調查結果證實經人工疏伐後,棲息鳥類種類反而增加(如附表)。


到了民國96年的5月23日調查後,發現棲地營造已具初步成效,包括紅樹林區、紅樹林移除區、潮池潮溝區、潮溝邊坡區、潮間帶泥灘區的鷸鴴科水鳥增加,結果顯示,在疏伐前鷸鴴科水鳥計有7種,最大數量不超過百隻,但經疏伐後鷸鴴科水鳥增加為15種,且最大數量超過300隻。

紅樹林的潮間帶區生物物樣多元化,不只有鳥類一種,另外還有多種魚貝蟹蝦類等,因此,從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所進行的調查,足以證明適度的管理紅樹林生長保育區域是有利於生態的增長,而陸化的紅樹林則因失去保育功能,反而造成整體環境的髒亂破壞。

據了解,交通部沿捷運線將興建的北淡公路所使用的路段皆為已陸化的紅樹林,與一般雜木沒有兩樣,疏通以後不但不會影響紅樹林的保育,更與興建北淡公路毫無關聯,因為紅樹林生長在潮間帶都要經過海水漲潮、退潮才能夠真正發揮紅樹林保育多元物種生態的功能。

沒有留言: